摘 要:
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区的独特的魅力。河南信阳地区一直以民间歌曲为当地的特色, 传承着许多具有独特的民间歌曲, 这些歌曲汇聚成一个民歌的海洋。本文主要对信阳民歌独特的语言发音、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衬句、字词腔调和信阳民歌调式、音阶、节奏方面的特点加以阐释, 以期从信阳民歌的角度深入了解信阳民间音乐文化。
关键词:
河南信阳民歌;歌唱语言;歌唱风格;
作者简介:
汪法萍 (1983-) , 女, 河南信阳人, 现为信阳农林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信阳居楚头豫尾, 江淮之间, 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 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横贯全境, 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征。三省交界的地理环境和南北分界线加之加之勤劳包容的信阳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也逐渐形成了豫风楚韵、兼收并蓄的深厚文化特征。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在劳动生活中, 用自己的智慧创作歌曲并传唱不息, 是著名的“歌舞之乡”。
1 信阳民歌概况
信阳民歌其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传说而已, 据相关专家考证, 信阳民歌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具有了多层次的文化底蕴, 同时融入了楚、吴越等多时期文化。信阳民歌兼具南北民歌的特点, 淮河两岸受到北方民歌的影响, 民歌风格粗犷、热情;山区受到南方民歌的影响, 民歌风格细腻、婉约。从古至今, 信阳地区的民间艺术活动的大力发展, 吸引了大量的艺人在民间地区进行活动, 他们以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 不拘一格的独特风格, 演绎着不同体裁的民歌。
2 信阳方言与信阳民歌
2.1 独特的方言发音
方言是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产生出汉语的变化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 在中国民间歌曲的记录中, 信阳民歌已记录了230多首。为了简单明了的区分, 对信阳民歌提议出新的分类方法, 其分别为高腔、平腔、低腔三种民歌的唱法, 三种唱法有着显著不同的艺术特点。此外, 通过研究及查阅文献可知, 上述三种演唱方法可同样利用于信阳其他类民歌中。
信阳地方地区的方言, 与普通话发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徊”huai读fai;皇牛huangniu读成fangniu。除此之外, 信阳的声母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发音会讲y发出r的音, ch发出q的音或zh的音, sh发出x的音;zh发出j的音;例如, 样yang读成rang, 永yong读成rong。另还有一些特殊的字, 如做zuo读成zou等, 在韵母方面, 信阳人的发音对en、eng无法进行区分, 例如蹬、邓、鄧deng读成den;in与ing无法进行区分。例如并、兵bing读成bin;屏、萍读成pin。正是有了这些独特的发音才形成了信阳民歌独特的音韵特点。
2.2 具有地方特点的各种衬词、衬句
信阳民歌有大量的地方衬词, 每一个衬词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气息。它彰显着语言特色, 宣扬着风土人情。赋有节奏的音乐是信阳民歌最大特色, 更属于信阳民歌的内容中重要的一面。而这种衬词又分为几大类:第一种, 习惯性衬词, 例如:啊呦呦呦、哎嗨哟等。一般多用于句子中的衔接;第二种:语气与句末的衬词。例如:哈, 呵, 呢等作为衬词来强化句末的语气与句的衔接和整体的节奏。第三种:衬词段, 其本身是一个较长的段落,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符合整体的节奏, 以此作为衬托。
2.3 字与鼻腔间的联系
结合分析可知, 信阳民歌在演唱的过程中, 多注重对句尾的咬字, 且不过于注重归韵, 更偏向于语言的风趣。这种语言特色能促使歌曲上下句更好的连接在一起, 促使其民歌的风格和特点相符合。例如, 在《长工叹》这首歌中, 其旨在对长工艰难的生活进行描述, 故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对“穷人”、“无钱”以及“断米”等词进行重点演唱, 即增加演唱时的语调。在演唱过程中需要附带有凄凉的感觉, 而在对“只好当长工”等类似句子进行演唱时, 则需要以渐弱的语调进行演唱。在进行信阳民歌的演唱中, 多按照气流摩擦咬字的方式将部分句子托出, 并按照咽喉的惯性动作完成衔接, 自然可使得演唱更加流畅。
3 信阳民歌风格特点
汉族的民歌南方具有婉约柔美的特点, 北方具有阳刚豪迈的气质。在历史著作之中, 楚辞及诗经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一为楚文化, 一为中原文化。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发展历史, 也就极大的影响着当地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与此同时受到南北文化洗礼的信阳地区文化, 导致信阳民歌中同时含有南北方的地域文化气息。南北民歌所独具的特点存在于多个层面, 具体来讲存在有3方面特点: (1) 较为欢快、轻巧。就单从旋律线条的层面上可知, 信阳东部地区的民歌, 其音域较宽, 且较为清新明亮。诸如, 《下盘棋洞》、《大别山的呼唤》等, 均在轻快的语调中流露情感。在上述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歌中, 能针对信阳人民勇敢、勤劳的特点进行充分彰显。 (2) 较为优美、徐缓。该部分音乐在中部丘陵地区所表现的最为突出, 其较为平缓且优美, 能充分流露出当地人民善良以及淳朴的特点。诸如, 《南湾风光美》等, 均可以较为直观的对当地风土人情进行流露, 促使整个歌曲存在有丰富的情感。 (3) 充分风趣、诙谐的特点。因信阳地区人民多较为乐观, 在音乐中同样能流露出风趣、诙谐的特点。诸如, 《三把扇子》、《八仙歌》等。
信阳民歌以五声音阶为主, 较多的运用五声徵调式, 调式交替的形式多见, 但很少转调。在旋律线条上南部山区民歌多大跳, 音域较宽;中部丘陵地区旋律以级进和大跳并用居多, 节奏平稳, 速度徐缓, 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节拍上多用二拍子和四拍子, 歌曲篇幅短小, 但结构完整。
信阳民歌可分为六个不同体裁, 分别是:号子、田歌、山歌、灯歌、小调和革命历史歌曲。号子结构简单, 旋律性强, 多用衬字“喝、嗨、吆”;田歌曲调优美, 节奏舒缓, 多为即兴歌词, 众人帮腔, 既依附劳动又不完全受劳动制约;山歌性格多变, 有时高亢, 有时婉转, 多用假声演唱, 信阳当地多称为“五句山歌”;灯歌是信阳民间舞蹈的伴奏音乐, 节奏鲜明, 旋律明快, 地方特色十分浓郁, 与田歌渊源密切;小调数量众多, 旋律流畅, 风格细腻婉转, 喜欢用衬字衬词, 也有拖腔;红色革命歌曲是信阳民歌的又一大特色, 大部分是用旧民歌填词, 反应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面貌。
总之, 信阳由于其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独具优势的地域位置, 再结合当地的人口流动, 南北文化的冲击, 促使信阳民歌存在有多种特点, 促使其存在有与常规民歌所不同的音乐魅力, 更富有吸引力。无论从调式、音阶还是节奏等等方面, 信阳民歌都具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 也因此, 成就了如今具有强大文化内涵的信阳民歌。
4 结语
古往今来, 我国无数中华儿女共同建立起美丽又富饶的民间艺术的基石, 对其进行研究总结、认知传承是每一位音乐者的义务和责任。河南信阳民歌是中国民歌极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它不仅在内容上多姿多彩, 在主题和形式上也独具特点, 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信阳民歌的海洋。目前我国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有着高度的关注, 尤其是对信阳民歌这类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少数特有文化, 对它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多方的努力, 希望信阳民歌能在健康传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于立刚.信阳民歌方言语音特征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3 (06) :100-102.
[2]李晓城.简论信阳民歌的生成环境及传承保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3 (06) :103-106.
[3]马文扬.楚风豫韵源远流长——浅谈信阳民歌的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J].黄河之声, 2013 (16) :35-38.
[4]陈信.信阳民歌的形成发展与其自身孕育的文化及地理属性[J].戏剧之家 (上半月) , 2013 (07) :111-112.
[5]于立刚.河南信阳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分析[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1, 29 (04) :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