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阳地处河南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它既有西、北方民歌之高亢、嘹亮、奔放、豪迈之风尚, 又有东、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靓丽、悠扬之韵味。民间歌曲极其丰富多彩, 在各县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 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本文主要对河南信阳民歌的风格及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究, 这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信阳民歌乃至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
信阳民歌;艺术特色;研究保护;作者简介:
马文扬, 女, 出生于1990年9月, 汉族, 河南省固始县人, 贵州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研究。;
引言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 是先民们世世代代一脉相承传唱不息的生活之歌。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 在风格上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信阳民歌是河南省信阳地区广为流传在民间的一种地方音乐。在漫长历史的洗礼下, 淳朴的信阳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立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信阳民歌。
我们从信阳民歌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信阳地区过往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也照应了孔子提出的“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的说法。信阳民歌可以说是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馆, 它体现了历史的脉络, 信阳民歌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践平台, 同时也为信阳民歌在长远发展中注入鲜活的力量。
一、寻根朔源、历史久远, 信阳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 信阳民歌的起源
信阳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是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体的珍宝。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民歌的产生发展是同步的。原始的信阳民歌也是源于劳动、生活、祭祀等各种活动。商周时期, 中原部族南迁, 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 形成申、息、弦、黄、蓼、蒋、陈等诸侯国。春秋时, 荆楚日益强盛, 江淮之间与楚合为一体, 楚文化随之占居主导地位。楚并于秦, 秦灭于汉, 民族迁徙, 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人口的流通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交流。1953年出土于信阳长台关一号战国楚墓中的战国编钟, 标志着在战国时期的信阳一带的音乐就已经使用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十二音音阶。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在信阳, 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 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信阳民歌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汉魏南北朝时期, “丝竹更相和, 执节者歌”的“相和歌”对信阳民歌影响很大。如当地用于婚嫁喜庆的礼仪歌、娱神的灯歌、农事用于车水的田歌等, 都还采用执节者歌的表现形式, 他们既是乐器演奏者, 又是主要演唱者, 这种演唱形式一直延续至今。经过数千年的悠悠岁月, 信阳民歌达到鼎盛时期, 不仅演唱的内容、题材包罗万象, 演唱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
(二) 信阳民歌的发展进程
信阳民歌源远流长, 据考证, 《诗经》中的《行露》、《有梅》均产生于河南与湖北之间的信阳。商城的锣鼓唱、车水歌、花鼓唱等民歌仍保留着六朝时相和歌的形式, 花篮唱、花伞舞、花扇舞等明显体现了唐代歌舞的遗风, 宋元时期的戏曲、曲艺兴起为信阳的民歌民舞打上了戏曲化烙印, 明清之际, 信阳民间乐班遍地开花, “高烛夜呼庐, 一唱百十应”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信阳民歌世代一脉相承, 传唱不息, 生活气息浓郁, 生动体现了先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真实表达了他们多彩的情感世界和鲜明的审美观。在近代, 信阳民歌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清末民初兴盛期。推翻封建帝制以后, 信阳民歌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束缚, 逐渐兴起, 广泛流传。特别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信阳大别山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宣传群众, 坚持斗争, 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红旗插遍大别山》、《送郎当红军》等, 其中《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商城民间艺人王霁初根据当地民歌《八段锦》改编而成, 随红四军唱到江西, 唱遍全国。
新中国成立初的新生繁荣期。信阳民歌在信阳各县区广为流传, 尤其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较为集中, 颇具地方风情。新中国成立后, 信阳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载歌载舞, 民歌民舞发展空前, 其中著名的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高跷、旱船、花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锣鼓闹秧》、《花挑舞》等曾在全国汇演, 早在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 信阳民间文艺演员就把《花挑》、《花伞》、《丰收乐》等民间歌舞唱到郑州和北京, 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 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亲切接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抢救、复苏期。信阳民歌在经历“文革”期间的冷落期后, 1978年, 省电台、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程来信阳采风, 1984年5月, 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拍摄音乐专题片《歌乡行》, 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 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 信阳民歌民舞共有120多个演出形式, 400多个传统节目, 3000多个演出班社, 占全省演出班社三分之一以上。
新世纪的弘扬、振兴期。2008年, 信阳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 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连续三期展播信阳民歌, 进一步扩大了信阳民歌的影响。2012年初, 信阳市举办首届信阳民歌大赛, 全市十县区500多名民间艺人参赛, 掀起了信阳民歌群众性活动热潮。
二、兼收并蓄、类型丰富, 信阳民歌的题材及特点
(一) 信阳民歌的题材
信阳素有三省通衢之称, 北通中原, 南邻江南, 东与皖越相通, 西与荆楚连接,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 使东西南北各种声腔的戏曲及风格各异的民歌汇集于此。随着岁月的变迁, 吴歌楚辞的风韵, 皖腔苏韵的余音, 中州戏曲的特色, 昆腔京曲的唱念, 湖广南音的风格, 都与当地的方言土语, 音韵节奏融合在一起, 在本土音乐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大量的风格各异的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变迁, 信阳民歌也越来越丰富, 逐步发展成为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式的有声文献。
信阳民歌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体系完整。根据演唱内容和产生时代可分为情歌、小调、叙事歌、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仪式歌、号子、山歌、田歌、灯歌、会歌、儿歌、叫卖歌及其他类十余种, 涵盖了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文化背景的广泛题材。不论是嘹亮悠长的山歌、高亢热烈的劳动号子, 还是委婉缠绵的小调、诙谐风趣的田歌, 或是热情奔放的革命历史民歌, 无不生动活泼, 各具风采, 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 真实记录和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 蕴藏丰富, 影响深远。
民间小调。情歌、小调通常称民间小调, 主要表现人们的不同情感和交友交流的需要, 是人们社交活动和抒发感情的重要方式。这类民歌在信阳民歌中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 保存较完整, 所谓“无山无水不成河, 无姐无郎不成歌”。小调在内容上多以反映男女爱情生活, 如《摘石榴》《茶山歌》《一朵茉莉花》《双探妹》《四季相思》《五更绣荷包》《十想》《俺跟二哥隔道墙》等;也有反映劳动和生活情趣的, 如《对花》《采茶歌》《放风筝》等, 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民间艺人和民歌手的传唱与加工, 旋律婉转流畅, 优美动听。灯歌、会歌则是载歌载舞, “花灯高挂就地玩灯”, “打开场子就地唱戏”是民间习俗, 十里八乡的歌会班子汇聚一起, 你方唱罢我登场, 场面热烈壮观。
山歌。山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句山歌, 如“日头落山红彤彤, 麻雀钻进刺蒲笼, 噔鸡子打鼓天不早, 掌柜的假装耳朵聋, 你不收工我收工”。前四句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歌词内容, 第五句起到点睛作用。再如山歌《慢赶牛》:“山歌本是古人留, 留作农夫解忧愁, 几年不把山歌唱, 幼年英雄白了头, 人到老来万事休。”曲调低沉缓慢, 伴着老牛徐缓沉稳的蹄声, 唱起来雄浑苍凉, 听起来引人深思。
田歌。田歌是人们从事田间劳作时演唱的民歌。干旱季节人们就架起水车, 一边车水一边敲着锣鼓唱着“车水歌”“一上水车把脚挪, 边车水来边唱歌。”插秧、薅秧时人们成群结队在田间边劳动边唱歌。田歌音调高亢辽阔, 节奏自由舒展, 通常是一人领唱, 众人和腔, 在辽阔的田野中汇成雄壮的田园大合唱。
号子。号子是人们在进行繁重体力劳动时用来指挥行动、统一节奏、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并具有号召力的一种民歌。主要有夯号子、打硪号子、拉扯号子等, 多用于建筑、水利、航运等处。大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和音, 歌词为即兴编唱, 音律简单流畅, 节奏铿锵有力。
革命历史民歌。信阳是革命老区, 是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当地流传着大量的红色革命民歌, 如《红旗插遍大别山》、《穷人调》、《送郎当红军》等, 这些红色民歌多是采用传统民歌重新填词为主, 如享誉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根据商城民间小调《八段锦》改编填词而成的。
(二) 信阳民歌的特点
信阳民歌的生命是它的民族性, 即由民风性、民心性、民俗情、民情性、民意性组成的“歌中之歌”。以大别山五句山歌为例, 独特的地域风俗, 独特的地理环境, 它像蒙古爬山调, 陕西信天游, 甘肃青海的花儿, 广西的壮族山歌等等, 一听就让人着迷。
民风性。“巳时已过午时终, 大姐送饭到田冲, 俺问大姐什么菜, 横切萝卜竖切葱。一碗炖蛋放当中。”这是典型的反映民风的民歌, 男耕女织, 田间地头, 乐在其中。炖蛋是大别山人民最家常的一道菜, 民歌最后一句特地点名这道菜, 可见夫妻是多么恩爱。突出“一碗炖蛋”, 说明妻子一口也没有尝, 全都送到田问地头慰劳夫君了。
民心性。“太阳一出红了天, 露水珠子往上翻, 竹子出头节节老, 秧老根子上了斑, 人人有几个二十三。”这是一首典型的反映民心的民歌。民歌手用大自然中竹笋出土节节老和秧老了根子上黄斑的自然现象, 说明二十三岁, 这个年龄段是人的最佳青春时期, 要倍加珍惜。
民俗性。“三月里来是清明, 姑嫂二人去踩青, 嫂嫂手拿花蝴蝶, 小姑手拿水蜻蜓。风筝一放九霄云。”民俗性是民歌中的重头戏, 像《撒喜帐》、《撤轿头》、《撒喜床》等等, 都是有代表性的民俗歌, 这一风俗至今还活跃在田间地头、山山水水。
民情性。“抬头望天天不高, 低低望草草不焦, 回头望郎郎不长, 心中好似扎把刀, 沙锅炖肉慢慢熬。”民情性就是反映民间疾苦的山歌。这是一首反映童养媳生活的山歌, 反封建、反压迫的山歌也很多, 所谓“民歌是时代的镜子”就是以这部分民歌为主要内容而界定的, 也是民歌具有重要价值的所在。
民意性。“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滩, 有心革命不怕死, 一心跟着毛委员, 死在黄泉心也甘。”民意性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倾诉倾吐心意的民歌, 大都直抒心意, 一吐为快, 爱憎分明, 从不含糊, 劳动人民率真的性格, 火热的心肠都表述得一清二楚。广大劳动人民为自己鼓与呼, 为时代鼓与呼。
三、异彩纷呈美仑美奂信阳民歌的艺术特色
信阳民歌的常见曲式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结构、调式、旋律丰富多样, 几乎涵盖了中国民歌音乐体系的各种类型。
(一) 结构特点
信阳民歌的句式结构多为四句、五句和多句体结构, 其中, 山歌以五句体最为典型, 号子与小调多为二、四、六、八偶数句结构。
四句体句式结构押韵法以起句韵为准, 通过起承转合达到归韵。如罗山民歌《采茶调》:“头遍采茶茶发芽, 手捏茶篮头戴花。日落西山茶篮满, 姑嫂二人转回家。二遍采茶茶叶青, 采罢茶来绣手巾, 当中绣的二三朵, 两边又绣采茶人”。
五句体式结构又被称为五句头、赶五句、慢赶牛、山歌头等, 以七言为主。如罗山民歌“小小鲤鱼红鳍鳃, 上江游到下江来。上江吃的灵芝草, 下江又吃苦青苔, 不为仁兄我不来。”
多句体式结构如淮滨民歌《行船号子》:“天下黄河几道弯?几道窄来几道宽?几道弯里能跑马?几道弯里能行船……几道弯里出宝贝?几道弯里老龙潭?几道弯里栽桃树?几棵甜来几棵酸?什么人栽树什么人看?什么人唆唆桃核子, 大闹天宫十二年?”多句体结构冲破了句式束缚, 用韵自由, 章法多变, 美不胜收。
(二) 调式特点
五声音阶在信阳地区民歌中占着主导地位。主要是五声徵调式和五声宫调式, 完全的七声音阶尚未发现。在少数几首民歌中如《穿心调》、《卖柴调》等, 虽有清角变宫音, 这些五声外音时值短, 多数出现在弱拍上, 或作经过音使用,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起到装饰和陪衬作用, 其旋律的基本骨架不失五声音阶的本质和特色。从调式上看, 最多的是五声徵调式, 其次是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仅见《月亮出来照楼梢》一曲, 但这首民歌又为外省所广泛流传。此外, 调式交替情况较多, 转调比较少见。
(三) 旋律特点
信阳地区民歌的曲体一般比较短小, 多为一段式, 由上下句、三句式乃至四句式, 五句式构成。还有根据内容情绪需要, 采用乐句扩充, 曲尾扩充等手法, 而形成结构较长的异端体等。节奏节拍上通常用中速的, 如生活小调类多为四二节拍, 典雅的叙事性民歌多为四四拍。在一些山歌、小调中也有散拍子和八五拍, 段落以多段式为主, 可以循环演唱。
从旋律线条上看, 流行在南部山区一带的民歌, 以同音重复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者较多, 音域较宽, 情绪奔放激昂, 清新明亮, 可以感受到那种粗犷、刚健的特点, 塑造了山区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 如《十二月点点》、《石硪号子》、《下盘棋调》等。大别山区的民歌音域一般都在八度内构成围绕、同音反复、音程逐级扩大的上弧形, 并在调式骨干音上四度内的跳进, 使旋律更接近南方民歌的婉转、细腻、柔美、恬静的特征, 这种特征与信阳南部的“软语”如出一辙;灌河流域的民歌大量运用同音反复和六、七、八度跳进相结合, 主要是受信阳东部江淮语言区方言影响的结果;桐柏山区的民歌则表现出这一区域语言特点, 产生了由级进构成的波浪式进行为主, 中间有少量的四、六度跳进, 旋律则以细腻中蕴含着奔放, 恬美中透着热情为特点;淮河流域及中部丘陵地区民歌旋律以级进与旋律线的较大起伏并用者较多, 节奏平稳、语气平滑、速度迟缓、优美感人、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有时加以别有风趣的衬词, 进行夸张渲染, 使这些生活小调显得更加朴实、诙谐、情趣横生。如《六仙歌》、《花轿到门前》、《锦绣山河美如画》等。还有一些以分解和弦式进行的, 表现出欢乐情绪民歌。如《抢八句子》、《慢赶牛》、《张先生讨学钱》等。
(四) 方言特点
信阳地区语言上既有湖北韵味, 又有中州语成分这一独特语言特点。信阳民歌的歌词中经常夹杂有方言土语, 语言通俗性较强。信阳民歌的演唱与高校声乐教学中一贯要求的民族唱法的标准有所不同, 歌词中方言的演唱才是体现信阳民歌特色的支点。把歌词中的方言演唱的越是“乡土化”越能体现歌曲的韵味。信阳民歌的歌词中方言声调的调值起伏和歌曲的旋律行进方向的统一, 是当地民间艺人在谱曲填词时经过反复比较, 选择所作。只有用方言的语调来演唱, 才不会改变歌曲的地方色彩和情感的真挚性, 调值和旋律的融合才能达到最佳。
(五) 美学特点
信阳民歌是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擅长抒发人的内心世界, 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信阳民歌多以歌舞结合的形式呈现于观众, 唱法朴实, 唱腔乡土气息浓厚, 主要有独腔韵、对腔韵、帮腔韵、虚词腔韵和寸词腔韵等, 其审美主要表现在旋律的优美, 丰富的内涵, 真挚的情感, 说唱的技巧和乡土风格等, 塑造了信阳民歌唱腔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听歌、听腔, 无不赏心悦目。从审美客体上讲, 信阳民歌本身是真善美的统一, 它反映的是信阳人民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 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从审美主体来说, 信阳民歌有着浓郁的地域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新世纪之初, 信阳民歌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构成了信阳新老民歌无与伦比的艺术品位, 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信阳民歌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研并重多措并举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信阳民歌资源丰富, 对信阳民歌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大批民间艺人先后辞世, 民歌的库存在快速衰减;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民歌等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更为窘迫;信息社会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又使民歌的传承途径更为狭窄, 后继乏人。因此, 对信阳民歌的抢救、挖掘、保护和研究更是时不我待, 信阳民歌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首先, 要大力推动信阳民歌的专业音乐研究和创作, 打造信阳民歌的精品和品牌。信阳民歌中, 新县、光山、罗山等地民歌中的灯歌、情歌, 楚文化特色浓郁, 商城、固始等地的小调颇具吴淮文化的风味, 而五句山歌在全国仅鄂西、四川巴山和广东开江可见, 其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独一无二。享有“大别山歌王”之称的原信阳市作协主席陈有才多来来从事信阳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创作, 辑有作品3500多首。信阳民歌是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瑰宝, 需要引起音乐学界的高度关注, 对信阳民歌进行专门研究, 进一步挖掘题材, 提炼创作出一大批精品作品, 并由专业音乐家和民间艺术家激情演绎, 从而使信阳民歌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其次, 要大力推动信阳民歌进校园、进课堂, 构建信阳民歌专业教育的平台和阵地。音乐教育是德育、美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近年来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实践中, 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谢嘉幸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 民族音乐扎根办学、扎根课堂, 其丰富的文字、音响、音像资料转化为高师和国民音乐教育教材, 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设立少民班、推进多声部侗族大歌进课堂, 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开办蒙古族长调大专班, 福建泉州南音进高校和闽南民间音乐进课堂, 都开辟了成功的先河。作为河南重点高师音乐教育基地的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近年来也多次开展信阳民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但在推动民族音乐教育特别是当地信阳民歌传承中, 还需进一步做好课题的规划、学科的建设、班级的设置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 以专业艺术院校为依托, 夯实基础,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信阳民歌教育传承的专业化。
再次, 要大力推动信阳民歌群众性活动, 为信阳民歌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艺术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人民。信阳民歌产生于信阳这片热土,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创造者、传承者。信阳民歌欣逢盛世,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保持和提升中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 已列为文化强省的工作重点, 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魅力信阳建设的重点和亮点, 信阳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 “信阳无处不飞歌”, 群众性民歌活动已形成热潮。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种民间文艺活动, 适时举办民间文艺汇演;要创新载体, 如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等开辟专题电视栏目, 恢复信阳茶叶节民歌擂台赛, 开发民歌色彩的旅游项目等, 同时, 还要加大各种媒体对信阳民间文化的宣传力度, 切实提高信阳民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J].音乐出版社, 1964.
[2]夏野, 陈学娅.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卷[J].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3]信阳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文物出版社, 1998.
[4]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述[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5]信阳文化局.大别山民间歌曲选曲.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6]信阳文化局.信阳文化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
[7]陈萍.信阳民歌唱腔音乐审美特征[M].美与时代, 2007.
[8]谢嘉幸, 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谢嘉幸, 徐绪标.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