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歌"是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地方色彩。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民歌的创作与发展, 民歌的发展影响着民族音乐的发展。本文从分析信阳民歌的发展过程入手, 探索信阳新民歌的创作。
关键词:
老区文化;
信阳民歌;
地方特色;
发展创新;
收稿日期:2004-02-06
信阳位于河南南部, 东与安徽为邻, 南同湖北接壤, 地处江 (长江) 、淮 (淮河) 流域之间。巍巍大别山纵横东西。自古就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大通道, 同时, 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这里山青水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林茂粮丰, 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歌舞之乡”之美誉[1]。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著名革命根据地之一。信阳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伟人和歌手, 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 形成了南北文化“兼容”的地域民歌风格。
1 信阳文化和民歌的形成
信阳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据记载, 早在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黄君孟夫妇墓中, 就出土了竹排箫;在宋景公孪生妹的墓中有古乐 (曲牌) ;在司马皈及申息之师帅墓中出土了整套十三枚青铜编钟以及木瑟元件、编磬、大鼓、小鼓等。”[2]
周末秦初, 信阳一带逐渐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文化结构。既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又有楚文化、吴文化、淮夷文化色彩。这种格局在信阳民间音乐, 特别是民歌中反映尤为突出。据艺人们传说, 民间音乐在清乾隆年间非常兴盛, 自乾隆始, 每逢三月十七的“火神会”和正月的“文唱会”最为隆重, 潢川各会争相出“正会”。到了清咸丰年间, 信阳民间音乐发展到鼎盛阶段, 民间“乐班”相当普及, 商城、潢川等地几乎村村有“乐班”。到了清同治年间 (公元1862年) , 商城人周祖培被封为“文华殿体仁阁”大学士, 自此商城人与京都人来往更加频繁, 并与南方富商建立了贸易关系, 给商城乃至信阳临近地区带来了政治经济繁荣。同时,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民间民歌音乐随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2]。清末民初, 由于内忧外患, 战事连年, 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人民生活贫困潦倒, 信阳民歌亦随之萧条衰落, 大部分民间艺人流离失所, 成建制的民乐队伍更为鲜见, 几乎所有民间音乐均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1.1 革命历史民歌
信阳民歌紧跟时代脉搏, 与信阳人的性灵和大自然的本色结伴而生。它所蕴育的文化, 所传承的经验、知识、技巧、理念及形式, 是信阳音乐文化真实而自然的写照。
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 中原大地曾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 信阳人民在《迎闯王, 不纳粮》等民歌中, 热情讴歌了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迹。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 信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同仇敌忾, 殊死搏斗, 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宣传、发动群众中, 他们高唱《长工歌》、《穷人调》用以激励人民前进, 鼓舞我军士气和分化、瓦解敌人。随着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红四方面军的不断壮大, 革命形势喜人, 人民充满了胜利信心。在这种情况下, 信阳人民又唱响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军南下胜利歌》等。这些民歌使受苦受难的工农大众, 从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变成了拿起武器的革命力量, 头一次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这种思想的飞跃、革命的精神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一齐迸发在革命民歌中。正如新县老红军、老赤卫队员们所说:“那时候精神的很, 一天唱到晚, 做什么就唱什么, 自编自演。”如《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 就是在1929年8月新县卡房成立工农民主政府庆祝大会上编唱的。时任鄂豫皖省委书记的沈泽民同志亲自主持大会, 庆祝苏维埃政权的诞生。会上大家用当地流行的小调《八锦段》编写了“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 张灯又结彩呀, 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等作为唱词。后来这首歌被红军第四军教导一团收编在《革命歌选》上。又如固始军民编唱的《参加红四军》、《四季歌》等民歌, 真实反映了当时苏区军民生活的理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以至成为后来苏区主导性的文化宣传形式。
1939年, 日寇侵入河南, 我党领导八路军, 新四军深入敌后, 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 在桐柏山、伏牛山、大别山一带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 老区军民伴随着抗日民歌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寇。
三年解放战争时期, 特别是1947年, 解放军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 随着战争由内线转入外线,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时期老区人民欢天喜地的编唱了《大别山来了刘邓大军》、《刘邓大军似天神》、《赤白区群众联合起来》等民歌, 激励军民把武装斗争的红旗牢牢竖在大别山上, 直到全国解放[3]。
1.2 新民歌的腾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预示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到来。老区人民为庆祝自己的翻身解放, 创作了大量民歌, 使信阳民歌创作掀起了新高潮。五十年代, 信阳人民曾三次满载着苏区人民的深情厚意, 把群芳争妍的《花桃》、绚丽多彩的《花伞》、欢腾雀跃的《围灯》、幽默诙谐的《丰收乐》、小巧玲珑的《三把伞》等优美动听的山歌, 从信阳唱到郑州, 从郑州唱到北京[3]。昔日那种“小曲好唱口难开”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粉碎“四人帮”, 被压抑了多年的信阳民歌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 势不可挡。信阳人民用民歌唱出了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表达了老区人民决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坚定信念。随着《游春》、《刘邓大军进山来》、《丰收乐》、《放风筝》、《有钱难买信阳州》、《花轿到门前》、《走娘家》、《快快报名当红军》、《茶妹子》、《田家乐》、《车云山上茶飘香》等新老民歌的问世和演唱, 以及《歌乡行》、《情满大别山》等音乐电视片的播放, 使老区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新民歌的创作一派勃勃生机。民歌的内容大为丰富, 形式更加多样, 曲调更加优美、曲折、跌岩, 富有韵味和美感。仅张道敏、张德光、冯涛、鲁旭、尚拔、李守信、魏庆荔、王平安、刘宏奎、胡森、姚国舜、孙磊等创作并发表的音乐作品就达千余件。他们坚持“在占有大量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 创作中既继承了老民歌诙谐、逗趣、通俗的优点, 又赋予新民歌以活泼、欢欣、恢宏、幽柔、婉转等艺术魅力, 使信阳民歌常唱常新, 不落俗套。如《请到信阳来》、《茶韵依依》、《信阳我爱你》、《南湾渔歌》、《我随歌声画中游》、《春歌》、《歌唱大别山》、《箭场河有所列宁小学》、《小康等不来》、《接干妹》、《老汉唱个依嘛呀儿哟》、《笑声抬起大别山》等, 听众从优美的歌声中既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激起的亢奋的鼓号齐鸣的动人景观, 又能体味出国富民强中百姓生活的无限甜美。随着一届届信阳“茶叶节”的举办, 老区人民迎来了八方宾客, 尤其是李谷一、刘秉义、吴雁泽、宋祖英、殷秀梅、李丹阳、董文华等歌唱家的到来。他们与老区人民一起, 载歌载舞, 同台演唱, 使富有时代气息的信阳新老民歌大放光彩。那一曲曲、一字字承述了老区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体现了老区人民赶超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真可谓改革开放喜事多, 幸福的歌儿唱不完。
2 信阳新民歌的创作特点
信阳民歌的曲式多为一段体的上下句和四六句构成, 比较工整。但也有一些三句和五句的奇数句句式。对这类句式, 作者往往采取加“垛子”的手法加以处理。民间把这种曲式叫做“两腔带垛”或“三腔带垛”, 似说似唱, 长达十几句, 效果也不错。信阳民歌的音乐语言朴实、简练, 像信阳人的生活语言一样, 腔柔、声平、音直, 常带下滑式的尾音。信阳新民歌风韵地道, 别具一格, 是河南乃至全国民间音乐的宝库之一[4]。
2.1 用民间音乐原型改编现代民歌
在传统民歌、戏曲、曲艺、民间乐曲基础上加以改编, 让民歌赋于新的内容和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使用原型音乐材料 (原则上不去原型音调) 的基础上, 根据新民歌内容的需要, 仅在音乐旋律上对某些小音节的音高或节奏进行前后、快慢调整。这样做既可保持原曲的轮廓, 又有创新之意。如《好似一对金凤凰》 (谱例略, 陈家海改编) , 就是根据商城民歌《三把扇子》填词改编的一首两段体的复调“女声合唱”歌曲。新歌词严谨朴实, 旋律轻松活泼且不落俗套。既有民俗气息, 又富有时代精神。
2.2 在民歌原型基础上加工伸展
2.2.1 民歌曲调的改编
《四季忙》 (谱例略, 魏庆荔改编) 所采用的民歌原型是商城民歌《十二月点点》。改编时将原型民歌的节拍简化为两个拍子, 音调改为二部 (男女声二重唱) , 并增加了一些新音节, 同时采用活泼明快的节奏, 使音乐形象更轻松、明朗、质朴, 突出表现了茶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2.2 民歌节奏的改编
一是在保持民歌音调的基础上将其节奏伸展拉长, 使音乐的感情深度得以延伸。如《观灯》 (谱例略, 朱进修改编) , 就是在光山民歌《姑嫂观灯》的基调上扩展加工而成的男中音独唱曲。经过旋技手法处理后, 歌曲既保持了原来“灯调”的抒情色彩, 又使音乐不落俗套, 明快诙谐。
二是在保持原民歌音调的基础上, 将节奏加以压缩 (密集) 。如《田家乐》 (谱例略, 冯涛改编) , 就是在原光山民歌《采茶调》基调上通过紧缩处理改编而成的一首两段体男高音独唱曲, 该曲在经过加花装饰和提速, 并配以富有时代特点的歌词之后, 显得更加欢快, 具有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三是根据新歌词的段式和情感表达需要, 对民歌原型进行结构调整。如《车云山上茶飘香》 (谱例略, 鲁旭改编) , 就是在原商城民歌《穿心调》基础上, 采用扩充的办法, 将原四个乐句构成的双句式女声小合唱, 扩充为转合式的八句式结构, 比较完整地抒发、描绘了大别山区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和茶乡儿女的良好精神风貌。
2.3 运用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民间音调进行创作
所谓“典型风格”是指某一县区或某一乡镇的民歌、民间音乐、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某一典型音调。在创作中, 作者借用、套用或引用典型音调以突出其地域特征和演唱风格。如《我随歌声画中游》 (谱例略, 张德光改编) 是根据商城民歌《山歌》、《小调》进行改编、创作而成的三段体民歌。旋律牢牢把握了原型民歌音调的基本特征, 并运用典型的润腔音乐表现了山歌号子的奔放和乡间小调的悠扬, 是民歌体与自由体的巧妙融汇。
2.4 将民间音乐的音调融会贯通进行创作
利用民间音乐的音调进行创作, 是信阳新民歌推陈出新的又一大举措。所谓借用民间音乐的音调进行创作, 就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艺术构思, 从塑造新的音乐形象出发, 根据歌词内容, 吸收某一县区的民间音乐素材, 巧妙地利用民间音乐的音调进行创作。如《请到信阳来》 (谱例略, 张道敏改编) 这首歌, 作者创作时正是由于巧用了淮河流域民间小调的变形处理手法, 才使得歌曲音调悠扬、宽广、动听。尤其是该曲经由著名歌唱家吴雁泽演唱后, 很快在全国流行, 现已成为中南地区青年歌手最喜爱的歌曲之一。
历史已掀开了21世纪的巨幅篇章, 全国人民正以满腔热情开创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 为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信阳新民歌将吮吸新世纪的时代气息, 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少春.清末民初信阳人修志"三杰"[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3 (2) :24-25.
[2] 许仰民.信阳今日[M].陕西: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0.
[3] 付玉兰.信阳民歌研究[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2.
[4] 付玉兰.歌唱鉴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