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阳是江南北国, 北国江南。是九州之中, 天下之枢。信阳, 雄踞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淮河上游地区。八千年来, 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兼具南北地域特色的信阳民歌。信阳民歌诞生于农业社会中的, 其产生的环境基础就是“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这悠久的历史文化, 具有促生产、求生存的农本文化与社会功能, 促婚配、兴家业的宗法文化与社会功能, 促娱乐、调心态的尚喜文化与社会功能, 促教育、承祖训的尚德文化与社会功能。
关键词:
信阳民歌;农本社会;文化内涵;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
陈信, 男, 1976年生,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 硕士。;
信阳是江南北国, 北国江南。是九州之中, 天下之枢。信阳地处豫南之地, 东邻安徽, 南襄湖北, 处江 (长江) 、淮 (淮河) 之间, 自古以来就是“三省通衢”之处。从古至今, 信阳就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 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八千年来, 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创造了兼容并包四方气质而独特的淮山文化。这里山明水秀、林茂粮丰之地, 素有“鱼米之乡, 茶叶之都”的美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兼具南北的地域民歌—信阳民歌。岁月悠悠, 历史厚重, 这些民歌是信阳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业化时期, 长期积累和发展而形成的, 这些民歌反映了信阳地区农业经济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喜怒哀乐、是非好恶、群体心理和民族性格;在这些民歌中也保存和传承了信阳地区小农经济的民风习俗、生活模式、心理定势, 价值观念、社会形态等, 文化和历史的链条以原生态的民歌为中介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促生产、求生存的农本文化与社会功能
“农本社会”的含义是中国“民主革命”之前漫长的古代时期的代名词。“民歌”是一种诞生于农业社会中的最基础形态的民间音乐形式, 其产生的环境基础就是“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信阳民歌中有大量的号子、山歌、田歌, 这类民歌产生于农本社会时期的生产劳动中, 同时也具有为生产劳动服务的能动性, 甚至可以视为生产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促生产、求生存的农本文化是信阳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漫长而艰辛的农本社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 信阳民歌作为这种文化大观中的一种存在形式, 真实地体现了这种文化观念。
信阳民歌中的号子、山歌、田歌类民歌承担者体现促生产、求生存的农本文化功能, 因为这类民歌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相依附, 在某些劳动中, 这类民歌与劳动强度和劳动节奏相结合, 以不同的唱和形式起到了统一肢体动作, 调调动劳动情绪, 鼓舞干劲提高劳动效率的功用。例如, 信阳罗山县民歌《插秧歌》:这首民歌是信阳民歌中的“田歌”类民歌, 采用的是领、和相交的演唱形式。领唱的可以是一个人, 也可以是一些人, 另外一些人相和。“田歌”是信阳地区的农民从事田间劳动时演唱的歌种形式之一, “田歌”的音调高亢辽阔, 节奏舒展, 颇具田园气息, 在曲调方面多为徵、宫调式。
号子类民歌是信阳民歌中最具功能性的民歌种类, 信阳民歌中的号子是信阳地区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力落后的漫长农本社会中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时用来指挥行动, 统一节奏, 鼓舞干劲, 非常具有号召力的一种民歌。信阳地区的号子类民歌主要有夯号子、硪号子和拉扯号子三种, 经常出现和应用于建筑劳动、水利劳动中, 内容大都是由一个人领, 众人和音, 歌词多为即兴编唱, 特点是和当时所进行的劳动紧密结合, 音律铿锵有力, 节奏较为缓慢, 旋律简单平稳。
信阳民歌中还有一些农业祭祀类活动中演唱的民歌, 起到一种激发生产力的精神实用作用, 这种精神上的实用作用从根本上来讲, 还是源出于漫长的农本社会中业已形成的, 并由各代帝王竭力维护的农本观念, 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牢牢地扎根于信阳劳动人民的心中。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情况下, 人们往往要靠天吃饭, 祈祷年景的风调雨顺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的祈愿, 每逢重要时刻, 往往会兴师动众举行各种重要的祭祀活动, 在祭祀活动中演唱的民歌成为祭祀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首祭祀歌曲俨然是“以农为本”观念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的一种诠释和宣传。
二、促婚配、兴家业的宗法文化与社会功能
信阳地区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 不但形成了“以农为本”的的重农思想, 而且形成了极强的“家国观念”。血亲、家族、宗族, 以及由此形成的宗法文化就是一家一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兴旺发达的基础和依托。在这种宗法观念中,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建立了一张无形的人伦网络, 在这个网络之中, 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尊卑有序, 每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得法, 每一个人的行为责任担当有据, 甚至每一个人的情感世界都深受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 而构成这一庞大人伦、宗族网络的核心基础就是夫妻组合, 构成这一组合的行为手段就是婚配。由此而及, 婚配嫁娶历来就成了人生的头等大事, 这一事件不单单决定了一个人的终身幸福, 同时会给一家一族的兴盛发达带来影响, 因而每遇婚配之事, 都是一个家族的重头大戏, 婚事一定要大办特办, 礼节仪式不可谓不繁琐, 场面排场不可谓不铺张, 气氛更是力求热闹红火。
在这种婚配的流程中, 信阳的民间音乐时时在起着体现礼俗仪式的庄重性, 实现礼俗仪式的功能性, 烘托礼俗仪式的气氛等作用, 而信阳民歌又是这一作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信阳民歌从男女之间互相爱慕开始, 到了最后终成眷属, 都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信阳民歌就是对农本社会中信阳地区宗法观念, 婚俗传统的鲜活记录。
例如, 著名的信阳商城民歌《花轿到门前》。在这首民歌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幅生动的娶亲场面, 歌中甚至描绘了新娘的一些装扮细节, 像“大红衫”、“彩棠鞋”“鸳鸯绊”, 这些细节也体现了一时一地的婚俗细节;第二段歌词体现的是当时女方亲属的一些具体情感, “假装泪不干”也好, “一见心里酸”也好, 都无法掩饰新娘自己出嫁时的内心喜悦“可恨轿班走得慢”;第三段则体现的是轿班闹新娘的一幅生动场景。通过这首民歌, 将一幅婚嫁的场景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甚至还有场景中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可见, 民歌对婚俗的记录不可谓不生动了。
总结来说, 当我们阅读浩瀚的信阳民歌时, 对其中体现的促婚配、兴家业的宗法观念的文化功能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分别是尊祖恋宗的家族意识、男尊女卑的等级意识和多子多福的人口意识。限于本文篇幅有限, 对一些民歌的谱例就不再一一展示。
三、促娱乐、调心态的尚喜文化和社会功能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 信阳地区的人民重安定、重和谐, 重血缘根基, 勤劳务实, 并不将对生命与幸福的渴望寄托于来世, 而是勇于追求现实和时间的幸福。这些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与文化传统之中, 西方人往往在世上赎罪, 向往天国的幸福, 其骨子里是有着极强的悲观主义的;而中国的文化则是“乐感文化”, 中国人很少彻底的悲观主义, 总是很乐观的眺望未来。其中, 关于福、禄、寿、财、喜的追求是每个人心目中理想幸福标准。
但是, 对一般的劳动人民来说, “福、禄、寿、财”都难以如愿, 唯有“喜”愿可以通过调整自我心态或者各种娱乐方式来享有。综观信阳民歌, 其中体现促娱乐、调心态与尚喜观念的作品比比皆是, 尤其是集中在一些灯歌、小调和旱船调歌曲中。例如, 在著名的信阳商城县民歌《游春》:歌曲唱的是姐妹四人在万物复苏的春来之际到郊外踏青游春的心情, 歌中充满了喜悦和轻松地娱乐心情, “玩那哎玩一天来…”仿佛释放了一种淋漓尽致的痛快之感。试想姐妹几个相约而出, 边唱着这首《游春》, 该是何等的惬意、快乐……
从信阳原生态民歌里, 我们似乎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穷乡僻野里一幕幕忘情的歌唱, 市井坊间里那忘情迸发的乐观与自信。进而我们也应该进一步体会到其中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 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完美和谐, 那些创造这些民歌的人们曾经从容地应对了苦难, 依然笑迎生活的生命态度。
四、促教育、承祖训的尚德文化与社会功能
信阳地区的民歌是这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熔炼而成的精神产品, 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的精神陶冶。综观信阳地区所遗留的民歌, 关于重视教育、劝诱人品和尊承古训的内容不在少数, 其中体现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生活理念。这与中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儒家文化中的德治观念息息相关, 在仁、义、礼、智、信五大伦理要素的基础上, 这种德治观念散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 并融入到信阳人民的血液之中。
例如, 信阳商城县叙事民歌《十二月点点》:这首民歌以中国传统的农历十二个月为引子, 融入了传统的节气名称和历史掌故, 传唱这首民歌不仅可以掌握农历节气以备耕作, 同时还可以认识和学习到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教育和信息都不发达的农耕社会, 这种方式不失为信阳人民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
这些歌曲的流传和演唱在相当的程度上起到了规范思想、制约言行、塑造楷模、沟同人际的作用。这些民歌有的是以宣传祖先遗训为主;有的是以膜拜先辈英雄为主;还有的一培养胆略智慧, 铸造民族性格为主;有的以宣传生产知识, 传授经验为主;更有宣传体现纲常教义, 做人规范为主的歌曲。总而言之, 信阳民歌的传唱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发挥着极为现实和意义深远的功能作用, 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影响着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
结语:信阳民歌就像一道流淌在信阳地区的文化的河流, 顺着这条河流朔源而上, 我们能够发现很多的历史;游弋在这条河里, 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条河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漂流在这条河流之上, 我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条文化的河流, 还是一种可资利用的, 与现代发展可以紧密结合的资源。
总结和研究信阳民歌中的文化内涵, 发掘信阳民歌的时代功能, 进一步展现信阳民歌的魅力与时代功能, 是每一个有志于信阳民歌研究者的责任。如何从这条鲜活的, 富含人文与历史的文化链中更好地发现民歌的艺术本体特色, 成功地开发信阳民歌所具有的外延功能, 与时代发展良好结合, 与信阳的特色经济发展良好结合, 以借助经济力量保护和传承文化, 借助文化的力量宣传和推动地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体现出“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时代新思维, 这正是本文努力探索和研究的方向所在。
注释
1付玉兰:信阳民歌研究.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
2唐瑰卿, 朱晓宇:豫南山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中国音乐学.1996。
3耿玉琴、陈文革:多元混成踽踽独行——论先秦时期信阳民歌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02期。